本文目录一览:
2、赤水名字的由来
3、赤水的来历
5、赤水桥的来历?
滚滚长江东赤水出自哪儿
应该是滚滚长江东逝水吧《临江仙·滚滚长江东逝水》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《廿一史弹词》第三段《说秦汉》的开场词,后毛宗岗父子评刻《三国演义》时将其放在卷首。
央视版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将其作为主题歌歌词。
江仙·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
是非成败转头空。
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
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
一壶浊酒喜相逢。
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
赤水名字的由来
同问。
赤水的来历
赤水是红颜色的水1990年12月22日,赤水建市。
1994年1月10日,贵州省赤水风景名胜区被**批准列入第三批**级风景名胜区**。
此外,赤水拥有“**绿化模范县(市)”、“**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(市)”、“**园林绿化先进城市”、“**村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(市)”、“**水土保持示范市”、“**摄影家协会**摄影创作基地”、“**新型农村**医疗试点先进(县)市”、“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(县)市”、“全省双拥模范城”、“贵州省卫生城市”等,含金量较高、极具感召力的城市。
2006年,赤水被**地理杂志评选为“**美丽的地方”。
2007年,赤水被**旅游总局授予“**旅游城市”的称号。
2008年,赤水入选新一轮**“**竹子之乡”称号,同年再次荣获“**绿化模范县(市)”称号,“两基”巩固提高和“普实”工作通过省级复查验收,**科普示范市创建成功,被列为“**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市”。
2009年元月,赤水十丈洞大瀑布(赤水大瀑布),赤水燕子岩**级森林公园顺利荣升**4A级景区,十丈洞瀑布入选**美大瀑布,2009年2月,赤水市再一次继续保持贵州省佳强市县称号。
2009年2月,赤水获**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称号,同年2月,赤水市已纳入**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总文编制范围且**。
赤水在贵州的哪个市?在什么位置?
赤水,为贵州省县级市,由遵义市代管,位于贵州省西北部,赤水河中下游,地处东经105°36′至106°14′,北纬28°15′至45′之间,东南与贵州习水县接壤,西北分别与四川省古蔺、叙永、合江三县交界。
距遵义225公里、贵阳377公里、重庆172公里、成都293公里、泸州40公里,总面积1852平方公里。
赤水属四川台坳、四川盆地分区泸州小区,赤水河为境内的河流,全市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,冬暖春早,全年日照少,立体气候和地区差异显著。
赤水境内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生植被带,有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、**级风景名胜区1个、**森林公园2个、**级自然保护区2个、**地质公园1个、**4A级景区2个。
扩展资料:天台镇是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下辖镇,位于赤水市东北部,东与旺隆镇相连,南与丙安古镇、复兴镇接壤,西与文华街道、金华街道毗邻,北与四川省合江县车惘镇交界,赤桐路、赤长路、万鲢路穿境而过。
镇**所在地天苑社区位于赤水市区仅7公里的公路旁,交通十分方便。
截止到**年12月,辖8个村1个社区:天台山,金坪山,凤凰,新店,三块,星光,兴红,铁匠炉,天苑社区。
赤水桥的来历?
因在赤水河上,故名赤水桥。
下桥始建于清初清光绪十八年(1892年)版《新续渭南县志·赤水桥》一栏:“顺治庚子(十八年,即1660年)诸生李若兰、樊中杰等十余人创修(石桥),费不给。
中丞白如梅捐千金,成于康熙丁未(1667年),号白公梁。
”文中明确地指出这时所修的石桥是创修而不是重修;《三续华州志》也简要地记叙了下桥是“自康熙丁未,中丞白公捐金创建”。
《续华州志》记载详:“有诸生李若兰、渭上诸生樊中杰、姚文英,耆民王希龙……之属。
于顺治庚子鸠工命匠,驱石含木,方次第以大观。
则费尤虑其弗给也,中丞白公慨输千金。
命渭南县丞孙公、州同知董公督理茸治。
而梁告成于康熙丁未(六年,即1667年)。
于是民佥曰白公梁。
”这是下桥的来历。
上桥建于清宣宗道光年间《新续渭南县志》记叙了下桥建成后,“至道光中百六十余年。
河身渐高,堤累决。
壬辰(道光十二年,即1832年)郡侯张公禀于道宪,捐集多资。
派武生梁清选、耆民马声远督修。
共九眼,旁设石栏”。
《三续华州志》对修建上桥的原因叙述更详:“至道光中百六十余年,河身渐高,桥眼淤塞,水难畅流。
以致堤岸累决,淹没民田无数。
赤水南北尽成泽国,居民苦之。
壬辰,郡侯张公禀请道宪,捐资重修。
砌石增高,两边添设护栏,以防车马倾陷。
自是河流复畅,堤岸籍无冲决。
”从中可知:共有九孔的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,自此有了这座奇特的桥上桥。
架设上桥的原因既不是一场暴雨洪流堵塞的结果,更不是地震使下桥桥身下陷,而是经过160余年的长期淤积,致使下桥桥眼壅塞,流水不畅,两岸常因此遭受洪涝灾害,后才架设了上桥。
渭南城区与华县的边界赤水河上有一座桥上桥。
此桥据两县县志记载:古长安至潼关一线上仅次于灞河的第二条较大河流为赤水河,此一线作为三秦要道的官道,在清朝以前过赤水河的是一座木质结构桥,到清康熙六年(1667)改建为九孔大石桥。
赤水河为秦岭北麓九峪十八叉的水系汇聚而成,经常爆发洪水,山洪挟泥沙而下,至嘉庆年间“河身渐高,桥眼壅塞,水难畅流,以致堤岸屡决,淹没良田无数,赤水南北,几成水乡泽国。
”到清道光十二年(1832),在原桥之上又砌石增高,另造一桥,始形成两桥叠压之势。
下桥至今340余年,上桥至今170余年。
上下桥两层,各有桥孔9眼,桥孔大小基本相同。
桥长70米,宽5米,上下两桥各高3米左右。
陕西省人民**1992年已将赤水叠桥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并在桥头立石碑以为志。
可惜现在石碑已不知去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