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一览:
2、楹联是什么意思
4、楹联的定义
趵突泉老楹联是什么出处谁,意思
上联:三尺不消平地雪下联:四时常吼半天雷该联出自元代文学家张养浩所作的七律《趵突泉》。
绕栏惊视重徘徊,流历称毛立接水缘何自作堆?三尺不消平地雪,四时常吼半空雷。
深通沧海愁波尽,怒撼秋涛恐岸摧。
每过尘怀为潇洒,斜阳欲没未能回。
楹联是什么意思
楹联的意思:楹联也称“对联”,“对子”,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,韵律协调,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。
介绍: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,始创于五代时期,盛于明清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。
对联的形式工整,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,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。
所以,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,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也是人类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,是货真价实的“别无分店,独此一家。
”不仅如此,对联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样式自问世之日起,上自风流儒雅之文人骚客,下至引车卖浆之下里巴人,无不对其青睐有加。
古有才貌双全的苏小妹单联征对、三难情郎;今有巴蜀鬼才魏明伦万元求联、发难文坛。
山河古迹无联则不能言胜,洞房花烛无对乃难以融融。
对联可以寄情可以寓志;可赞造化伟大,可叹人工精巧;或悼或贺;或斥歪,或颂正。
无所不包,无所不能,长至数百言,短至无一字。
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。
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木板,在上面画上两个神像,神荼和郁垒,用于驱鬼避邪、迎喜接福,这是对联的萌芽。
五代十国时,后蜀君主孟昶曾写了一副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的对子,是我国早的对联,并慢慢取代桃符。
宋代受诗词的影响,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。
大诗人陆游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:“万卷古今消永日,一窗昏晓话流年”。
楹联是什么意思怎么读
楹联yínglián挂或贴在楹上的对联。
泛指对联。
楹yíng 堂屋前部的柱子:~联(亦称“楹帖”)。
联 连结,结合:~合。
~结。
~系。
~络。
~盟。
楹语指先人遗书。
▶ 清 顾炎武 《次耕书来言时贵有求观余所著书者答示》诗: “儿从死父传楹语, 帝遣生徒受壁经。
”参见“ 楹书 ”。
楹础楹柱下的石墩。
▶ 明 乌斯道 《月夜弹琴记》: “﹝ 乌斯道 ﹞除 吉安 、 永新 知县, 到任三日, 祗谒先圣, 顾见殿楹础边, 有一女形悲泣之状。
”楹阶谓堂上。
楹桷柱与椽。
唐 杜甫 《往在》诗: “车驾既云还, 楹桷欻穹崇。
” ;《警世通言‧旌阳宫铁树镇妖》: “ 宋 高宗 建炎 间, 金 人寇 江 左, 欲焚毁宫殿。
俄而水自楹桷喷出, 火不能烧。
”楹鼓古乐器。
形制为用木柱从鼓中穿过, 使之竖立, 柱下有四足。
又称建鼓。
;《礼记‧明堂位》: “ 夏后氏 之鼓足, 殷 楹鼓, 周 县鼓。
” ; 郑玄 注: “楹谓之柱, 贯中上出也。
” ;《隋书‧音乐志》: “建鼓, 夏后氏 加四足, 谓之足鼓。
; 殷 人柱贯之, 谓之楹鼓。
” ; 清 孔尚任 《桃花扇‧哄丁》: “楹鼓逢逢将曙天, 诸生接武杏坛前。
”楹栋 1. 柱与梁。
;《魏书‧源怀传》: “譬如为屋, 但外望高显, 楹栋平正, 基壁完牢, 风雨不入, 足矣。
” 2. 喻堪负重任的人才。
;汉 蔡邕 《荐太尉董卓表》: “辅佐重臣, 国之楹栋。
”楺róu 1)古同“揉”,使木弯曲:“~轮建舆。
”ròu ㄖㄡˋ1)古书上说的一种树。
十夫楺椎楻huáng 1)古同“艎”,船。
楹联的定义
楹联的定义 对联定义 对联又称楹联。
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;对联是“对”与“联”的合称,包括口头应对(简称“对” )和书面联语(简称“联”)。
梁章钜《巧对录》序云:余辑《楹联丛话》,多由朋好录贻,而巧俪骈词,亦往往相连而及。
余谓是“对”也,非“联”也。
语虽通而体自判,因别载而存之箧。
何谓“巧俪骈词”?可能有两种含义。
一是巧而不讲格律。
楹联是格律文学而言,如果以牺牲格律为代价来求巧,只能算巧对,在文体上与讲究格律的楹联迥然不同。
二是短到不成其联。
楹联需要一定长度而言,如果短到一字、二字,性质上会起变化。
按照传统习惯,一字可写“斗方”,不需成对,例如“福”字,“寿”字,“喜”字。
二字可作“题额”,例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一座牌楼的题额,外侧是“涵虚”二字,内侧是“罨秀”二字,虽然成对,不称对联。
三字可作门对,例如 “平为福/居之安”(《楹联三话》卷下)但不多见。
楹联每边通常需要四字或四字以上。
楹联和对联的概念,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。
我们在定义时用“对联”一词。
对联是由两行对仗成文的汉字符号序列组成的独立文本。
“两行汉字符号序列”分别称为上联和下联。
对联结构而言,上联和下联可以用两行互反的二元序列表示。
“对仗”要求文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,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。
由于对仗,上下联字数相等,即两行序列等长,不言而喻。
“成文”是指对联的文字是有意义的(meaningful),或可以理解的(intelligible)。
“独立文本”表明对联文本的独立性,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。
对偶和对仗是**文学的一大特色。
两个并行、等长的修辞单位,称为对偶。
对偶句在诗文中到处可见。
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,称为对仗。
对仗句在律诗或骈文中到处可见。
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,语言学家王力用一句话说清楚了:“诗词中的对偶,叫做对仗”(《诗词格律》,中华版,1994年,第10页)。
对联是在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'。
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,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,才能称为对联。
只有当短联发展为长联,且具有不同于律诗或骈文的结构时,对联才能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。
定义中没有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关,只是为了承认“无情对”也是对联。
例如: 树已千寻难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此联是清代张之洞在北京陶然亭会饮时的文字游戏。
出句是当时人的诗句,下联是张之洞的对句。
“树”对“果” 部首同为木,“ 已”对“然”副词,“千寻”对“一点”数量词,“难纵斧”对“不相干”,“斧”、“干”,均为古代兵器,工整。
上下联分别成文,但是在意义上毫不相干,故称无情对。
定义中只要求“成文”,不要求“成句子”,只是为了承认“不成句子”的对联也是对联。
对联中的“句”是“句读”的“句”,或“句式”的“句”,相当于说话时的间歇或暂时停顿。
现代语法中“句子”(sentence)是“能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”。
两者并不等价。
有些对联没有主语和谓语,很难说是意义完整的句子。
例如: 蒲松龄讽刺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《聊斋志异》卷八《三朝元老》云:某中堂,故明相也。
曾降流寇,世论非之。
老归林下,享堂落成,数人直宿其中。
天明,见堂上一匾云:三朝元老。
一联云:“一二三四五六七 / 孝悌忠信礼义廉”,不知何时所悬。
怪之,不解其义。
或测之云:首句隐“忘八”,次句隐“**”也。
此联上句七个数字顺序自对,下句七个抽象名词自对,都不成其为“句子”,但分别成文。
谜面的意义不完整,正是谜底的意义所在。
这种对联文字游戏往往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,也是人们喜爱对联的初原因。
;。
楹联是什么意思啊?
楹联即对联(文学名词)。
对联,汉族传统文化之一,又称楹联或对子,是写在纸、布上或刻在竹子、木头、柱子上的对偶语句,对仗工整,平仄协调,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。
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。
它是**汉民族的文化瑰宝。
对联又称楹联、对偶、门对、春贴、春联、对子、桃符等,是一种对偶文学,起源于桃符。
是写在纸、布上或刻在竹子、木头、柱子上的对偶语句。
言简意深,对仗工整,平仄协调,字数相同,结构相同,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。
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,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,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。
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,一般不需要押韵(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)。
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,以及散文对联。
春联随着唐朝诗歌兴起,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。
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,不避重字,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,又不失对仗。
春联源远流长,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。
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: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,谓文“题桃符”(见《蜀梼杌》),这要算**早的对联,也是副春联。
一副楹联什么意思?
一副楹联的意思是指一副门上的对联。